“共享充电宝涨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登上热搜,被消费者吐槽。从最初的1-2元/小时,发展到4元起步,甚至8元/小时,充电宝一路涨价,但作为“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已连亏五个季度。最近1年,怪兽充电的亏损总额已经达到了4.29亿元。截至发稿,怪兽充电股价为1.25美元/股,较发行价8.5美元/股跌去约85%。

价格涨涨涨,利润亏亏亏


(资料图片)

“火电一度3毛9、风电一度4毛6,共享充电宝5伏、1万毫安,0.05度电,1小时却收4块钱……”在前不久的脱口秀节目中,有艺人这样吐槽共享充电宝,引起全网关注。共享充电宝因此被网友定义为“钱包刺客”,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因涨价冲上热搜。

2021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告显示,共享充电宝价格小幅回落。目前各品牌平均价格为2.2~3.3元/小时,标价在每小时3元及以下的机柜占比69%~96%,但公告也提到,处于热门旅游景点等相对封闭区域或者繁华商业区的机柜价格仍然高于均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23日上午10点多钟在南京城东龙蟠汇看到,因为正处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综合体各个楼层人流稀少,商铺也没有全部开放,记者在商场4楼先后找到两处共享充电设施,用手机扫了一下都是4元每小时,一家烤鱼店的店员自称店内也有一台共享充电装置,引荐记者扫扫看。他插上电源,记者一扫发现也要3元每小时。店员说,的确涨价了,他们自己从来不用,如今堂食顾客少了,用共享充电宝的更少,所以没插电。据他介绍,在一些新开的综合体,共享充电宝租价高达8元/小时也有听说。

但一路涨价的共享充电宝企业,是不是很赚呢?据同花顺数据,作为头部企业,怪兽充电在近一年收入规模大幅度缩减,在去年三季度由盈转亏之后,亏损在加大。2022年第三季度,怪兽充电实现8.15亿元的营收,同比下滑12.4%,连续4个季度同比下滑。其中,移动设备充电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1.7%。

赚钱给谁了?合作小伙伴?

“共享充电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为商户打工”。南京河西一家大型销品茂的知情人士表示,共享充电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共享充电服务,但由于激烈的点位竞争,充电服务的租金收入大都以佣金的方式进了商户的荷包,而在佣金之外,针对部分优质点位,企业还得支付入场费。

2019-2021年,怪兽充电支付给线下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分别为9.28亿元、15.77亿元与21.13亿元,其中2021年这部分费用占到销售费用的71.6%,占营业收入的59%。2021年怪兽充电总营收为36亿元,其中销售和营销费用为30亿元,占到总体营收的83.3%。怪兽表示,销售和营销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支付给合作伙伴的激励费用增加。

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企业要想进驻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优质点位“摆摊”,在自主定价权方面,商家说了算。为此,共享充电宝企业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入场费和商户分成费以占领点位。在扣除激励费、业务拓展人员的报酬、行政开支、研发开支、折旧等一系列费用后,留给企业的利润并不多了。

另据小电科技招股书显示,2020年共享充电宝的租赁收入约为19亿元,其中给商家的激励费超过10亿元。拆分来看,包括了约3亿元的入场费,以及7.1亿元的佣金。

盈利模式单一,体验效果不佳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教育分析师陈礼腾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盈利模式单一是共享经济公司的通病。为缓解盈利难题,会存在部分充电宝品牌通过充电宝涨价、提高归还门槛等方式提高收益,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对此,各共享充电宝公司亟须构建新的增长路径,基于海量用户和商户建立强大网络渠道,在数据、流量、场景上做深耕就目前来看,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得到验证。怪兽三季报显示,共享充电、充电宝销售和以广告服务及新业务为主的其他业务分别贡献了7.91亿元、1810万元和580万元的营收。

采访中,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共享充电宝主要的消费场景是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交通枢纽等高人流量场所,但这些地方由于近几年疫情影响,人流量以及用户的使用频次都在降低,限制了充电业务的营收规模。此外,记者数次使用怪兽充电宝发现,一是适配手机的插头接触不够灵敏,二是归还时需“寻找空槽位”有时也挺费事,有一次记者为归还充电宝在商场上下电梯三四趟才找到合适的空槽位。上述因素恐怕也劝退了不少消费者。

此外,据怪兽充电的官网显示,其共享充电宝的电池容量为5000mAh,总输入功率为5.1V,2.1A,即10W左右,而市面上主流的充电宝已经能做到20W以上的快充,各大手机厂商在续航性能、支持快充等方面也纷纷发力。当下快充的趋势或许也对共享充电宝带来降维打击。

除怪兽充电外,竹芒科技也在积极布局其他业务。2021年街电和搜电宣布合并,组成新公司竹芒科技。在今年7月,竹芒科技一口气推出5大品类17款智能终端设备,包括充电桩系列、AI智能无人零售系列、储物柜系列等六大产品板块,但奇怪的是,迄今市场上难见其产品身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校对 盛媛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