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李洋 李霁玥 王炎 文/图)“乡村振兴,关键之一是人才振兴,尤其是本土实用性人才的振兴。只有各类人才的振兴,才能带动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 1月10日,四川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在开幕会后省政协委员寒露谈到,此次她带来的提案是聚焦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特别是我省偏远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

省政协委员寒露

谈及乡村振兴背景下我省偏远地区面临的人才问题时,寒露说,通过深入的调查,她发现本地人才留不住、外来人才不愿来、优质师资力量缺乏、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这四个问题具有代表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省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现在还缺乏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的条件和环境。”寒露说,留不住年轻人,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突出,“空心村”现象比较严重。乡村现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严重缺乏乡村振兴带头人。

“由于偏远地区自然环境较差、民族情况复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匮乏,本地人才留不住、外来人才不愿来。”在调研中寒露发现。

“尽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行、控辍保学工作的持续推进,我省偏远地区的农村教育程度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但客观上仍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寒露说,我省部分地方优质师资力量缺乏,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寒露指出,很多农村的学生由于学习自觉性不高,仅仅读到初中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后就放弃学习了。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只能返乡或者外出打工,一无所长的境况使这些学生只能从事低廉劳动。

“通过调研,我深刻地感受到,推进乡村振兴,关键之一要靠本土化的实用型人才。”寒露说,本土化的人才立足农村,扎根家乡,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带动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而本土化实用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建立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出一定质量、足够数量的多元化人才作支撑,推进乡村振兴才能更有动力。

对此,寒露建议发挥社会公益组织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她建议各级政府设立社会公益组织支援乡村振兴的专项奖励基金,吸引和鼓励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同时,主动联络和组织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作出智力贡献和专业贡献。

同时,寒露建议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积极介入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农村教育办学新模式。“联合相关的社会公益组织,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才资源优势,对所在学校的初中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实用技术等多种内容的培训,使未来农村新增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寒露说,开设的课程一定要适应乡村振兴的需求,培养的人才要适销对路。乡村振兴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新型职业农民,特点是有一技之长,爱农村,具备社会融入和服务乡村的能力。学生掌握了真本事,能够在农村中大显身手并且能够获得很好的效益,学生就有成就感,就能促使他继续干下去。

寒露还建议社会公益组织发挥主动作用深入实地直接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的全面振兴,因而在人才需求上具有多元性,包括农业产业经营人才、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需要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寒露说,社会公益组织应当主动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以专业优势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

最后,寒露建议人才培养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还需要整合基层服务资源、动员相关部门协作联动,以通力合作之势建立健全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政府应当主动与相关社会公益组织取得联系,建立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乡村振兴,争取早日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