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讯(实习记者 李露萍)近日,2022年度四川省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技成果奖综合评审结果出炉,其中《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资料图)

聚焦地震应急信息服务系统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四川责无旁贷。

“去年中国大陆发生了4次6级地震,其中有3次在四川。”四川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雷建成表示,四川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大、频度高、分布广的特点。

九年时间,多次实践,省地震局形成了基本能满足政府、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地震应急信息服务系统,为领导决策和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灾害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现已在信息编码、用户画像、效用价值等方面形成技术成果,着力实现地震应急智能化、精准化,不断推动地震应急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提质、提速、提效,创新、创先、创优。

据悉,省地震局自2014年着手研发、推广《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以来,该项目已在实际地震应急响应和大型应急演练中发挥时效,共服务了26次地震,其中7.0级及以上地震1次,6.0-6.9级地震6次,5.0-5.9级地震19次,产出产品5254件,平均每次202件。有效打通了地震应急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应急响应、灾害救助中发挥了切实的作用。

服务体系图

创新提速

使震后提供关键信息的时间从50分钟缩短至15分钟

地震之后有黄金72小时救援时间,对此,《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主要负责人张翼说:“救人,就要快!”

“之前,每当地震发生时,我们需要处理海量信息,输入系统后再运算,最后整理出相关资料,辛苦又耗时。现在,官方测定震级后的5分钟内,我们根据设定好的程序,就可及时提供重要信息!”

据张翼介绍,信息录入后,系统会将每条信息编码管理,再根据信息的时间属性、内容属性、作用属性等分类编存。同时,在系统搜索栏内输入需求信息关键词,系统便会反馈出相关信息,使信息获取便捷度大大提高,节省信息流转时间,提升信息使用效率。

该套信息编码技术,采用线与面相结合、数字字母混合格式代码的表现方式,提出了基于地震事件属性、来源、用途和产品内容四要素的32位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编码方法。与此同时,该系统还借助数据仓库技术(ETL),构建了防震减灾资源池,研发了地震应急信息软件,将历次地震后产生的5大类48小类产品实现统一存储、建立共享机制。

“在汶川地震之前,省地震局为政府提供决策建议信息的平均时间约50分钟,应用此项技术,大大节约了提供时间,仅需15分钟即可!”张翼表示。

信息服务时间图

信息服务图

据了解,该系统首次建立了地震应急信息产品的编码方式,使产出信息更规范,极大提升了不同技术系统间的兼容性,促进了地震信息及时共享;搭建了地震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了防震减灾资源池,实现了应急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与调度,6-7级地震震后快速响应时间平均缩短了30%,地震应急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服务提质

构建了10个典型应用场景 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提升重要信息提供速度的同时,省地震局还针对政府、公众等不同用户,提升了信息精度。

例如,去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地震时,省地震局建立了面向不同用户的震后应急信息需求场景,为政府、行业和公众用户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精准服务。

政府先期决策场景,需要快速判断应急目标,及时制定有效的行动方案,下达救灾任务,调用救灾力量。第一批地震应急信息就是紧扣上述目标。张翼说,“政府决策看重灾区、人员伤亡等数据,方便应急响应和资源调度,预估烈度图、灾害快速评估简报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救援队力量部署场景,需要在第一时间集结各层级救援队伍,根据分布的区域和受灾程度,迅速将救援人员“撒”到第一线实施救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救人,开展这项工作需要详细的灾区分布、对应的受灾情况、交通路况等相关信息,于是我们就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重点信息,指明受灾乡镇位置和路网通达的研判情况,方便他们最快时间赶到救援现场实施救援。”张翼告诉记者。

服务对象

“而对于震中公众来说,防震有‘方’,临震不慌,我们会引导他们科学避震。对震中区域外有震感的公众来说,震感分布图则是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方便他们清晰了解震感区域。”张翼表示,不同的用户在不同时间段的内容需求存在差异,同时,对采集和展示信息的偏好也各不相同,如何“求同存异”,是省地震局创新个性化服务时的需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对此,省地震局通过将所有信息按照场景进行区分,并根据用户的需求选取相关要素重新“组装”、技术融合,再模拟到信息需要运用的场景里,最后采用生动形象、具体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

应用场景图

如今,随着用户画像技术的逐渐成熟,针对用户地震信息需求的分析,也更加精准。张翼说,“原来我们的能力只够把信息提供出来,可能是一张图、一页文档;而现在我们聚焦每个场景的内容、考虑用户偏好,能以更好、更丰富的形式把信息呈现出来。”

据了解,省地震局针对用户信息需求特征,形成了4类服务策略,10个应用场景、共提供105个信息产品,形成了个性化产品框架、丰富了产品类别。

数智提效

实验推广“效用价值数学模型”量化产品价值

“我们项目的产品信息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在原来,我们很难统计。”张翼表示,无法评估产品价值,就无法改进产品,提供更优良的信息服务。

后来,省地震局在这项关键技术里面提出了一种量化信息效用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建立效用价值数学模型,通过“用户对内容的需求”“信息表达的偏好”“元信息量”三个变量来决定效用值。

记者了解到,省地震局根据该模型对初期的产品进行评估,平均值为6点多分。通过偏重用户喜好、增多信息量,使用产品完成更新换代,新计算效用值已经达到了8分以上。

“比如,破坏性地震之后,政府首先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做出决策,这称为党委、政府的先期决策场景。我们对此要提供有助于精准决策的信息,效用值6分的产品叫‘灾情简报’,是我们处于初级阶段的产品;8分的产品叫‘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简报’,这是我们应用了该项技术改进之后的产品。”张翼说。

应急信息服务产品数量及类别图

据了解,该模型能动态对信息进行效用评估、删除低效信息、保留高效信息,从而在日常和震后快速有效地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信息。在2022年马尔康6.0级震群、2022年泸定6.8级地震等多次地震中为政府、行业、救援队多家单位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支撑,较之部署前大大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时间和效率,在实际地震应急处置决策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亦是促进地震科技的进步的动力。四川地质灾害环境在变,国家政策要求也在变,技术产品更要与时俱进。

省地震局研究信息服务技术已9年之久,关键技术伴随服务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逐步清晰,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也始终坚持以战代练,在实战中完善改进项目技术,实现迭代更新。

打开“地震应急信息服务”这个突破口,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是省地震局在民生安全领域的又一次创新。

前不久,省地震局和腾讯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下一步,双方将围绕“丰富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完善震后信息综合服务、共同推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运用”三大共同目标,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提高四川防震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地震预警网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