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四川经济网讯(宋成均 曹梦雪 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 文/图)11月28日,在宜宾市长宁县梅硐镇马鞍村规模生猪代养场,工人们正在对成功出栏的第一批生猪进行装车,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生猪养殖场

“生猪代养场远离生活区,周围群山环绕、树木葱茏,是很好的天然隔离带,为生猪生长提供了优质的自然环境。”据马鞍村支委委员、代养公司负责人汤德鑫介绍,规模生猪代养场内,全自动喂料系统、自动控温系统和粪污处理设施一应俱全,在“生态+科技”支撑下,打造生态化、自动化、现代化的标准生猪养殖场,从根本上提高了生猪的产量和质量。

“此次生猪出栏4441头,体重在280至300斤左右,销售收入达1600万元,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将增加收益15万元。”马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蒋治军如是说。

据了解,2020年,马鞍村“两委”积极对上争取村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积极引进宜宾东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村企联建规模生猪养殖场。“猪场就建在我们村里,我就近来这里工作,每月能有近5000元的劳动报酬。”饲养员徐基海驱赶着生猪上车,看着一身粉扑扑、个体均匀的肥猪,脸上笑开了花。

标准化猪舍

通过“村企联建”促农振兴、促农增收,生猪代养场已成为马鞍村村民致富的“聚宝盆”。年出栏生猪1万头,解决了40余人就业,马鞍村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与实施的东风,依托政府惠民政策,因地制宜,探索“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和保障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真正实现生猪变‘金猪’,鼓起村民的钱袋子,‘拱’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只是长宁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长宁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要求,继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和保障更多群众“富”起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