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讯 (蹇悦记者 兰爽)一根根桩基深入地下,一座座承台牢固稳定……4日,记者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获悉,经自主首创“旋挖和回旋钻进接力”施工方式提升施工效率后,该局113地质队已顺利完成了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项目的主桥桥墩桩基建设工程。当日,在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项目现场,113地质队正加速推进引桥桥墩桩基建设工程。

这场从四川到湖北的施工,由地质川军113地质队跨越千里组织而成。目前,桥墩桩基建设工程已完成总体工作量的70%,预计5月份全面完成。计划于2025年建成通车的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将助力长江中游唯一不通省道、县道的江心岛百里洲镇展翅腾飞。


(资料图)

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效果图

百里洲镇,面积约200余平方公里,四面环水。它是常住人口约10万人的“中国砂梨之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然而有着农产品输出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百里洲镇,也是湖北省内唯一一个不通省道、县道的区域性乡镇。交通运输状况长期制约着该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变长江天堑为通途,成了当地民众多年的期盼。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明确规划了建设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作为过江通道。

经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程序,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项目设计为跨径890米的双塔混合梁斜拉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组合梁斜拉桥。大桥桥梁主墩有66根桩,桩径达2.5米,钻孔达126米,属于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整个项目要在2025年建成通车,建设工期时间紧、任务重。

确保目标任务完成,主桥桥墩钻孔灌注桩工程是关键,而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桥梁桩又要求过硬的技术和资质,谁能承担?

面对艰巨的建设任务,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13地质队充分发挥在公路桥梁大口径钻孔灌注桩和大型工程地基基础处理方面的专业优势,不惧千里之遥,向其率先吹响了建设“冲锋号”。

难题很快“如约而至”。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项目的钻孔灌注桩不仅要把钢筋笼、混凝土放进地下100多米,直径达2.5米的“大孔”内,而且施工地点地层复杂,钻孔需穿越11段地层。

到底有多难?113地质队项目经理宋平做了一个比喻,“11段地层包括流沙、卵石、泥土、砂岩等,就类似于一层一层的三明治,不同地层需决策不同的施工方式。再加上大桥是水域施工,受长江流域季风气候影响,我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为保质保量完成桩基任务, 113地质队项目部多次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充分研究地勘资料,科学布置,提前准备,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与流程。凭借多年的专业经验和技术积累,针对项目地层特征,113地质队在业内自主首创了“旋挖和回旋钻进接力”施工方式。

在桥墩桩基建设工程现场,先由旋挖钻机往下钻孔,当遇到旋挖钻机不“擅长”钻开的砂岩等地层时,就立刻换为回旋钻机施工,并布置旋挖钻机去钻其他钻孔。由于两种大型成孔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成孔物理原理不同,加之孔内施工情况复杂,这样看似当然的灵活变通,其实条件十分苛刻。

但113地质队的技术操作人员迎难而上,终于通过接力施工的方式,让项目建设的施工效率“更上一层楼”,整整提高了20%。

旋挖钻机在现场作业

钻孔的效率问题解决了,但生态文明建设之下,钻探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如何处理又成了麻烦。宋平解释,“因为跨江大桥都毗邻江边,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污染。”

为保护生态环境,113地质队在施工过程中特别循环使用了泥浆:把钻出来的泥浆放入临时泥浆池里,然后用泥浆护壁,保证孔壁不要垮塌。“这样既产生,又消耗,就做到了零排放零污染。”

根据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项目的超长大直径钻孔,钻孔垂直度的偏差值应是20-50厘米。

但113地质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偏偏”还想做到极致。

凭借多年技术打磨沉淀的“金刚钻”,113地质队精益求精,让每一个钻孔垂直度偏差值均在50厘米以内,最小的钻孔垂直度偏差值仅仅只有20厘米。

这个“瓷器活”,113地质队可算是揽好了。“放眼业界,能做到20厘米钻孔垂直度偏差值的单位都很少,所以我们的阶段性成果也获得了总包方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指挥部的充分肯定。”宋平感慨。

长江天堑奔流不息,何时才能成为通途。

只见地质川军彰显的迎难而上、实干苦干、攻坚克难精神,为“一桥飞架南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枝江百里洲长江大桥项目还在加紧施工建设中,作为长江中游第一大江心岛,蓄力多年的百里洲镇已准备展翅腾飞,10余万百里洲人民“大桥通两岸”的百年梦想已触手可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