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青年作家、学者、出版人,庞惊涛不愧为一位多面手。他痴迷“钱学”研究,有《啃钱齿余录》《钱锺书与天府学人》等专著出版;他擅长历史随笔写作,有《青山流水读书声》《看历史 大区域视野下的人文观察》等作品问世;如今,他又用24篇文章连缀为这部《蜀书二十四品》一书,展示自己写作的另一向度——文艺评论。

《蜀书二十四品》庞惊涛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

《蜀书二十四品》一书以唐人《二十四诗品》为引子,且借旧词谱新曲,品读蜀地文坛24位作家、诗人、学者作品,点评蜀地文艺百草园中的瑰丽风景。晚唐诗人司空图曾创作一部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二十四诗品》。在这部专著中,作者用24首四言诗,把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概括为“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谐、飘逸、旷达、流动”等类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不但为当时的诗坛所重视,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人们研究诗歌的重要参照。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庞惊涛先生,大胆地借用司空图的二十四品之说,对蜀地24位作家、诗人的作品,加以点评。他们中,既有被公认的四川作家领军人物,如马平、蒋蓝、龚学敏、罗伟章等;也有活跃在当下文坛的中坚力量,如凸凹、杜阳林、赵晓梦、袁远等;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生代作家,如周恺、贾煜等。应该说,作者在选择品评对象时,做到了不厚名家,不薄新人,面面俱到,充分展示蜀地文坛的繁荣景象。《蜀书二十四品》一书所品评的作品类型,既有小说、诗歌,也有散文、随笔,还有报告文学、非虚构作品……作者选择一位作家、诗人、学者的一部作品加以品读,从不同维度展开分析点评,继而在点评中提炼其精华,把握其要义,梳理其风格,归纳其特点,让读者从点评中感悟作家作品所具有的特殊魅力。著名作家马平,因其小说中所散发的诗性意蕴而被人们誉为“诗性小说家”。庞惊涛以“探求灵魂的气息”为题,对马平近期出版的、广受读者、评论家好评的长篇小说《塞影记》,从“人物、情节、语言、结构”等四个维度入手,对《塞影记》的特点加以考究、探寻。作者说,《塞影记》植入了作家对小说人物、故事情节、语言、结构等传统技巧表达的思考与理想追求,更植入了作家对小说“思想化”架构的成熟主张,是作家小说大系里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因此他认为,《塞影记》在思想召唤主张和传统技巧表达形成的效果与影响,使得马平可以凭借《塞影记》跻身国内一流小说家的行列。有鉴于此,作者对马平的《塞影记》冠之“超谐”的特点。散文家、思想随笔家蒋蓝,是近年来四川最活跃的作家之一,其非虚构作品《踪迹史》《豹典》《成都笔记》《蜀地笔记》《锦官城笔记》《成都传》等,甚得专家、学者赞赏。在《蜀书二十四品》一书中,作者对蒋蓝新近出版的《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进行了点评。作者认为,《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综合调度了散文、随笔和思想片断等非虚构笔法,又率先呈现出难能可贵的宗教维度,冲破和超越了作家既往的写作范式,成为当之无愧的“为当代蜀人找魂”的代表之作。根据作品的这个特点,作者将蒋蓝的《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冠之“雄浑”的特点。此外,作者对诗人赵晓梦的长诗《钓鱼城》冠以“流动”特点;对作家凸凹的长篇小说《汤汤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冠以“自然”特点;对诗人龚学敏的《像李商隐那样写诗》冠以“委曲”特点……透过《蜀书二十四品》一书对作家作品特点的精辟提炼与归纳,让人们既能感受到当下蜀地文坛百花齐放、各领风骚的气象,也能展望蜀地文坛未来新人辈出、灿烂美好的前景。

《蜀书二十四品》一书善于运用“比较”的手法,对作家作品做出恰当而中肯的点评与结论。青年作家杜阳林的长篇小说《惊蛰》,以川北少年凌云青的成长史为主线,细腻呈现了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早期这近十年间,中国农村大地的人物群像和时代演变,成为广受好评的励志作品。《蜀书二十四品》的作者以“与《在人间》的苦难叙事互阐”为题,将《惊蛰》与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在人间》放在同一维度,进行比较分析。作者指出,鉴于《惊蛰》投射了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所以,这部作品与《在人间》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互阐关系。在对苦难的态度以及对苦难的救赎上,少年凌云青的精神面貌和少年阿廖沙的精神特质具有某种耦合性。甚至在叙事上,两个文本也有诸多跨越时空的暗通之处。有鉴于此,庞惊涛认为:《惊蛰》在苦难叙事上的时空穿透力,让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惊蛰》的苦难叙事,是对《在人间》直面苦难的一次致敬。所以,他借用《诗品二十四》的归类,将《惊蛰》的特点列为“精神”。此外,在“科幻小说的空间建构”一文中,作者在点评作家贾煜的科幻小说《时空迷阵》时,将它分别与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以及宋人刘斧的《青琐高议》等古典文学作品去发现中国古典文学对当代科幻写作的影响力。在经过一番比较后作者认为,《时空迷阵》打造了一个“时空瓮”,所有的场景都囊括在这个“时空瓮”,这就有点像《南柯太守传》中古槐树下的“蚁穴”。而在《青琐高议》里,“瓮”的意象对《时空迷阵》的意象启发,也是宿命性的。从中可以看到,《时空迷阵》与《南柯太守传》《青琐高议》这种主体空间的相似性,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他将《时空迷阵》的特点列入“缜密”的队伍。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有真相。《蜀书二十四品》一书采取在品读中比较,在比较中点评的方法,从而让所得出的最终结论,有理有据,合理合情;客观准确,恰如其分;公正公允,不偏不倚。

《蜀书二十四品》一书,力求做到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努力形成自成一家的文本风格。纵观当下文艺评论,不外乎有两种文本范式。一种是学术性评论。写作这类评论的作者,完全以经典作家、评论家的文艺理论作为参照物,对作者作品加以分析、总结、归纳,这样的评论,一般篇幅较长,动辄洋洋洒洒上万字甚至几万字,且理论色彩浓厚,缺乏亲和力,亲近性。这样的评论,只能置于少数专家学者的案头,对于普通读者,无疑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也只有束之高阁,敬而远之。相反,在不少发行量大、读者面广的报纸上,却有另一类叫作书评的评论。它们主要围绕作家新作,及时撰写出文字通俗,篇幅短小的千字评论,引导人们的阅读生活。这样的评论,一般脱胎于写作者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是以某种理论为支撑。后一种评论,由于篇幅短,加上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难免给人有过于浅薄的感觉,所以也不太被评论界权威认可。反观庞惊涛的《蜀书二十四品》一书收录的24篇评论,应该说很多都是介于学术性与通俗性之间的。它,既以某种理论为支撑,评价一部作品;但又跳出纯理论的桎梏,基于作品本身的主题、情节、结构等,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及见解,传达对作品的基本认知与评语。阅读庞惊涛的这些评论文章,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其评论既有一定理论高度、思想深度,也具有通俗性、亲近性,无疑是雅俗结合、深浅统一的典型。在篇幅上,作者也尽量照顾普通受众的阅读需求,大多评论的篇幅都控制在三五千字以内,很少有篇幅超过万字的评论。如在品读女作家袁远的长篇小说《吾儿吾女》时,作者就以斯洛伐克哲学家齐泽克关于“事件”的哲学解读以及著名作家王安忆关于小说创作的“时间”理论作为依据,来分析《吾儿吾女》对事件与时间的处理艺术,并认为,袁远的小说《吾儿吾女》汲取了齐泽克关于“事件”的哲学解读营养,也遵从了王安忆关于“时间”处理艺术的文学理论,使得其小说臻于主题的统一美与结构的成熟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