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江县共有建档立卡脱贫人口7.84万人,脱贫劳动力5.56万人。近年来,中江县人社局围绕“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的工作目标,坚持精准输送“三类岗位”、探索实践“三个创新”、大力培育“三大载体”的“三个三”工作机制,有力促进3.6万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

精准输送“三类岗位”,扩大就业规模。一是密集开展招聘,精准输送县内岗位。提供“线上招聘+固定招聘+专场招聘+系列招聘”的“一条龙”式就业招聘服务,组织脱贫劳动力参加各类线上线下招聘160场(期),印制《岗位信息表》《就业政策明白卡》等宣传资料3万余份,精准推送岗位信息3.6万条,促进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1.8万人。二是强化劳务协作,精准输送县外岗位。川内与金堂、青白江等地建立跨区域招聘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线上协同招聘会20余期;川外在广东、重庆等地建立9个驻外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站,实施一次性跨省就业交通补贴等政策,鼓励脱贫劳动力务工增收。累计推送县外岗位1.6万个,9000余名脱贫劳动力在县外实现就业,落实交通补贴312万元。三是聚焦“两类人群”,精准输送公益性岗位。针对脱贫劳动力就业困难、技能较弱、年龄偏大的实际问题,面向“有就业困难的中青年脱贫劳动力”和“年满60周岁但仍具备一定劳动能力的大龄脱贫人口”两类人群,分别精准输送农村公益性岗位和技能要求较低的特殊公益性岗位。目前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8000余个,数量占德阳全市总数的65%以上。

探索实践“三个创新”,提升就业质量。一是创新实践“1+N”培训模式。在广泛组织脱贫劳动力参与“企业+学徒制培训”“院校+项目制培训”的基础上,结合“2+2”特色农旅产业开设就业帮扶培训专班,创新实践“1个创业意识+N种农村实用技术”的“1+N”培训模式,快速掌握蚕桑养殖、中药材种植、家政服务等多种技能,激发脱贫劳动力的创业意识,累计培训脱贫人口1300人次。二是创新构建“一核两级多点”劳务体系。县级层面以“人力资源产业园+国有人力资源公司”为“一大核心”,乡镇层面以仓山、东北2个乡镇人力资源市场为“南北两极”,村(社区)层面以195个农民工综合服务站为“多个站点”,通过“一核两级多点”的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将就业帮扶、就业动态监测等工作延伸到每一村每一户,累计为5000余人提供基层就业帮扶服务。三是创新打造“三位一体”输送模式。构建“信息储备+岗前培训+集中派遣”的“三位一体”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输送模式,建立脱贫劳动力就业意向“一库三台账”,根据用工需求进行双向匹配并组织岗前培训,与国有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合同后定向派遣上岗,提高转移输出组织化程度,更好保障脱贫人口劳动权益。目前累计实现200余名脱贫劳动力输出就业。

大力培育“三大载体”,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培育一批基地车间。以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优势及“2+2”特色农旅产业为依托,打造一批“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的就业帮扶基地(车间)。目前已认定县级就业帮扶基地(车间)62家、市级就业帮扶基地70家、省级就业帮扶基地6家,并落实奖补资金119万元,各级基地累计吸纳2000余名脱贫劳动力就地就业。二是培育两大劳务品牌。从中江籍农民工和脱贫劳动力务工较为集中的工程建筑、家政保姆、母婴护理等行业入手,大力培育“中江表嫂”“中江建工”等特色劳务品牌,深入开展劳务品牌培训并为合格学员发放证书,确保“就业前有培训、上岗前有证书”,进一步提升劳务输出市场竞争力。目前通过劳务品牌带动200余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三是培育多元求职平台。在“中江找工作”微信公众号、“中江县人才网”抖音视频号两大核心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职在中江”“微观直聘”等线上小程序,积极增设县乡人力资源市场、广场固定招聘栏等一批线下站点,形成一系列“线上+线下”多元化平台,广泛引导1200余家县内外企业入驻,大力组织1.1万名脱贫劳动力注册登记,有效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匹配、有效对接。

(陈鸿琦钟正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