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讯(记者王晓英文/图)“管理协同不够、建设资金不足、农事服务不优、集体经济不强……”面对系列问题,如何破解?近日,记者从达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局以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原创性原动力重大改革实践平台,开启了以市场化“建管运”为方向,统筹落实全省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县域内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改革事项。


(相关资料图)

“稻田+”示范基地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优化管理体制

“将地理位置、产业布局、生态功能、民俗相近的6个乡镇74个村纳入园区规划,统筹布局“一环三区三园五点”,园区规划面积达到475平方公里,占开江县总面积46%。”开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和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挥川渝毗邻优势,按照“一环一廊一核一区三圈层”总体布局,规划建设开梁合作示范园区,分年度规划重点合作项目117个、计划总投资10.1亿元,建设30万亩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

据了解,开江县坚持把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创新“稻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目前,该县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投入资金42亿元,已启动改革事项26项,开工建设“稻渔之窗”等重大项目30个。杨和平直言,按照“园区发展一体推进、社会事务属地管理”的总体思路,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架构“领导小组+党工委(管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乡镇”管理体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园区发展规划、改革创新和支持政策等重大事项,园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园区统筹、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具体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为园区规划编制、重要政策、重大问题、制度建设中提供决策咨询,5个乡镇负责辖内涉及现代农业园区土地流转纠纷调解、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等工作。

把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原创性原动力改革的平台,建立市、县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市县优势资源,强力推进改革事项落地落实。以改革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系统推进园区管理体制、市场运营、集体经济培育等领域改革创新。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卢玲宁表示,该园已推动实施改革事项26项,打造“稻渔之窗”主题微田园综合体、片区“三农”服务中心、“订单土地”项目、任市镇省级“百强中心镇”等示范点位12个,有力助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园区已于今年4月成功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稻田+”水产养殖基地

坚持|“开发式”发展理念,创新运营模式

优化管理体制,适度分离改革是推进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加快发展的基石,只有创新运营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开发式”发展理念。开江县稻渔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梁小宇表示,由县田城集团作为运营主体,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各方资本,形成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营管理的发展格局。

据了解,该园先后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10.16亿元,园区土地出让收入,新增税收也全部用于建设。通过整合园区土地、房屋等资源,建成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和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土地整理的新增耕地指标,先后融资5亿元建设园区。

“开展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将土地、林地、固定资产等集体资产确权登记颁证,通过领办创办稻渔产业、土地、乡村旅游、农机和劳务等合作社,整盘活园区土地、劳务、房屋、资金等闲散资源,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合作,盘活利用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5.18亿元。”梁小宇说,我们还设立企业应急转贷基金1000万元,创新推出“政融保”“政担银企户”“虾蟹贷”等金融产品,发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风险金担保贷款6100万元,开展资金互助合作1300万元。

同时,“稻渔之窗”主题微田园综合体作为园区展示窗口,占地320亩,由“稻田+”种养模式展示区、农事综合服务区、农创文创中心三大部分组成。

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站

壮大|围绕“稻田+”主导产业,健全孵化机制

“我们紧扣片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需求,投入建设资金近8000万元,将县为农服务中心、现代粮油物流园、工文旅融合产业园组团升级为片区“三农”服务中心,”开江县供销合作联合社主任彭举表示,中心按照“533”模式,建成农事管家、农村便民商超、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匠师工作室、农民技能培训基地等5大服务阵地;引进天成农机、宝丰农机等40余家服务主体,组建人力资源师、护理师、心理咨询师、乡村规划师等10支匠师服务队伍,开展农机服务、水产服务、农技培训等21项服务,着力打造区域性“功能最全、带动最强、服务最优”的全产业链三农服务平台,服务稻渔园区高质量发展。

为此,开江县始终把壮大“稻田+”主导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核心任务,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发展建、产业结构围绕优化供给调、农事服务围绕市场主体配,全生态化布局、全产业链培育、全价值链开发。一产上,坚持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有机循环,创新推广“稻田+”稻渔综合种养、“微生态、零排放”、“121”尾水循环利用“三大产业模式”,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实现亩均“千斤粮万元钱”。二产上,规划建设粮油物流、豆笋、特色水产“三大加工园”,已经培育鑫谷粮油、豆霸食品等10余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园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8个,“稻田+”有机鱼、稻蛙香米通过有机认证,“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种养循环+有机认证”的开江绿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三产上,规划启动建设“稻渔之窗”微田园综合体、“乡愁记忆”省级旅游度假区、“开江粮仓”游学区、“田米水乡”AAAA级旅游景区和“川东红源”山地游击体验区“五大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已经建成美丽乡村特色院落、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体验区、李家大院等景点,形成田镇、田院、田居、田景和田品独特景观,成为“成渝远方·田城开江”的现实写照。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最终目的是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园区通过“大园区+小业主”“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带动农户增收。据悉,2021年,园区核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万元,高于全省7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最高收入达到31.69万元。这也是园区积极探索村集体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行村集体经济“1331”资金托管和“33211”利益分配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取得的成效。

推荐内容